Laser-Assisted Photo-Thermal Reaction for Ultrafast Synthesis of Single-Walled Carbon Nanotube/Copper Nanoparticles Hybrid Films as Flexible Electrodes
激光辅助光热反应用于超快合成单壁碳纳米管/铜纳米颗粒杂化薄膜作为柔性电极
第一作者: Mi-Jeong Kim
通讯作者: Hee Jin Jeong
所属机构: 韩国电气技术研究院 (KERI) 和科学技术大学 (UST)
DOI: 10.3390/nano14171454
PDF原文
期刊: Nanomaterials
发表年份: 2024年
论文亮点
- 采用激光诱导光热反应,在环境条件下超快合成单壁碳纳米管/铜纳米颗粒杂化电极。
- 电极表现出高导电性(最低电阻率46μΩ·cm)和卓越的机械柔韧性,经过1000次弯曲循环后无显著变形。
研究背景
- 柔性电子器件需要高导电性和柔韧性的材料,但纳米碳材料的电导率低于金属,限制了其实际应用。
- 杂化纳米碳与金属纳米结构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,提高电导率并保持柔韧性,铜纳米结构成本低且电导率高,但易氧化,传统方法需要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。
- 溶液基铜复合墨水具有成本低、抗氧化和低温分解的优点,无需真空或惰性气体环境,适合柔性电子制造。
研究方法
- 材料制备: 使用SWCNT粉末、Cu(II)甲酸盐四水合物和2-乙基-1-己胺。将Cu(II)甲酸盐与胺化合物以1:4当量比搅拌10小时形成铜复合溶液,然后添加不同浓度的SWCNT(0.1, 0.5, 1.0, 2.0 wt%),再搅拌24小时。
- 电极制备: 通过刮涂法将SWCNT/铜复合溶液涂覆到玻璃或PET基底上,厚度为50μm。使用455 nm激光照射,功率1-8 W,操作速度8 mm/s。
- 表征技术: 采用X射线衍射(XRD)分析晶体结构,红外(IR)相机测量温度分布,热重分析(TG)和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研究热行为,光学显微镜(OM)和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观察形貌,直流电源测试电学性能和焦耳加热性能。
- 对比实验: 传统热处理方法在175°C氩气气氛下进行1小时,与激光处理结果对比。
主要结论
- 成功实现激光诱导光热反应超快还原铜复合物,制备出高性能SWCNT/Cu杂化电极,电阻率低至46μΩ·cm,与金属基电极相当。
- 电极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柔韧性,在弯曲、扭曲和折叠变形下保持稳定性能,经过1000次弯曲循环后电阻变化极小。
- 该方法可用于图案化电极制备和电热膜加热器应用,在3.5V电压下快速升温至80°C,显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。
图1: 激光诱导光热反应制备SWCNT/Cu杂化电极
图1: (a) 图案化SWCNT/Cu电极制备过程示意图;(b) Cu复合物、SWCNT/Cu复合物和SWCNT的UV-vis吸收光谱;(c) SWCNT/Cu复合物产生金属铜的光热和化学反应演示;(d) 在455 nm激光照射下SWCNT和Cu复合物的温度曲线。
分析结果: 图1展示了激光诱导光热反应的整个过程。SWCNT在455 nm附近有强吸收 due to π-等离子体共振,导致非辐射弛豫和光热转换。SWCNT表面在几毫秒内迅速升温,最高可达200°C,而Cu复合物单独照射时温度升高可忽略不计。这表明SWCNT是光热转换的关键,产生的热能用于还原Cu复合物生成金属铜纳米颗粒。
图2: SWCNT浓度对光热反应的影响
图2: (a) SWCNT/Cu电极的X射线衍射图案;(b) 不同SWCNT浓度下激光照射时的温度曲线;(c) Cu复合物的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曲线;(d-g) 不同SWCNT浓度下SWCNT/Cu电极的SEM图像。
分析结果: 随着SWCNT浓度增加,光热转换效率提高,Cu复合物更有效地还原为金属铜。XRD结果显示,在1.0和2.0 wt% SWCNT浓度下,仅观察到金属铜峰,而低浓度下出现Cu₂O峰。温度曲线显示高浓度样品温度更高(160-185°C),超过Cu复合物还原临界温度(150°C)。SEM图像证实高浓度下铜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SWCNT上,无氧化物突起,表明完全还原。
图3: 激光功率对光热反应的影响
图3: (a) 不同激光功率下0.1 wt% SWCNT/Cu电极的XRD图案;(b) 激光照射时的温度曲线;(c) 不同激光功率制备的SWCNT/Cu电极的电阻率;(d-h) 1,2,3,4和8 W激光功率照射下SWCNT/Cu电极的SEM图像。
分析结果: 激光功率显著影响Cu复合物的还原程度。低功率(1-2W)下无金属铜峰,温度不足;3W时出现Cu₂O峰,温度约120°C;4W时开始出现金属铜峰,但有少量氧化物;8W时仅观察到尖锐金属铜峰,温度达175°C,完全还原。电阻率随功率增加而降低,在8W时达到最小值46μΩ·cm,与传统热处理样品相当。SEM图像显示8W下铜纳米颗粒有效 coalescence,形成导电网络。
图4: 激光诱导光热反应用于图案化
图4: (a) PET基底上SWCNT/Cu图案化电极的照片;(b-f) 不同放大倍数的线图案OM图像;(g,h) 弯曲和直线的SEM图像。
分析结果: 激光诱导光热反应可实现无掩模图案化,线宽可控(500-1600μm)。OM和SEM图像显示图案清晰,无严重缺陷,弯曲和直线均良好形成。这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柔性电极的直接图案化,为复杂电路设计提供了简单高效的途径。
图5: SWCNT/Cu电极的柔韧性
图5: (a) 不同变形状态下柔性SWCNT/Cu电极的照片;(b) Cu和SWCNT/Cu电极的重复弯曲测试结果。
分析结果: SWCNT/Cu电极在360°弯曲、扭曲和180°折叠下保持电学性能,LED照明正常。弯曲测试显示,纯Cu电极在15次循环后电阻变化 dramatically增加(R/R₀=5455),而0.1 wt% SWCNT样品在1000次循环后R/R₀=4.467,0.5 wt% SWCNT样品表现出极高耐久性(R/R₀=1.281)。这表明SWCNT作为机械支撑,显著提高了 hybrid 材料的柔韧性和稳定性。
图6: 电极的焦耳加热性能
图6: (a) 施加电压从1.5到3.5V时的温度曲线;(b) 重复循环下的温度曲线;(c) 弯曲状态下SWCNT/Cu电极的红外相机图像。
分析结果: SWCNT/Cu电极作为电热膜加热器,电压从1.5V增加到3.5V时温度快速上升,在3.5V下17秒内达到80°C。重复循环下最大温度稳定,无明显衰减。红外图像显示温度分布均匀,表明电极电阻变化可忽略,SWCNT/Cu杂化材料 interconnection 良好,具有高柔韧性和一致加热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