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I: 10.1021/acs.nanolett.4c02985 | 期刊: ACS Nano Letters | 年份: 2024
本研究采用先进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(STEM)技术,结合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,系统研究了CeYLaHfTiZrOx高熵氧化物在高温氧化还原环境下的原子尺度结构变化。具体方法包括:
内容描述:Figure 1展示了CeYLaHfTiZrOx HEO粒子的STEM成像和EDX元素分布图。图a显示所有阳离子(Ce、Y、La、Hf、Ti、Zr)和氧均匀分布,表明元素混合良好。图b和c通过HAADF和ABF-STEM揭示了意外的有序结构,如 pyrochlore 和 fluorite 相的混合。
分析结果:分析表明,HEO并非完全随机分布,而是存在元素偏好占位,形成两相结构(pyrochlore和vacancy-rich fluorite),这能容纳大量氧空位而不导致晶格坍塌。这种结构有利于氧空位迁移,增强催化性能。
内容描述:Figure 2显示了原始HEO粒子在[110]晶带轴方向的表面区域HAADF-STEM图像和EDX元素图。最外层表面原子层(虚线标记)显示出化学重构,与体相结构不同。
分析结果:表面单层富含Ti、La和Ce,而其他元素信号较弱,表明表面发生元素偏析。这种重构为表面反应提供了活性位点,可能与氧空位形成相关。
内容描述:Figure 3展示了HEO粒子在4% H2环境中于650°C处理2小时后的表面HAADF-STEM和EDX分析。表面单层元素分布发生变化,Ce信号减弱。
分析结果:还原处理导致表面元素从无序向有序转变,Ce和Ti交替排列,表明还原环境驱动表面有序化。体相结构未受影响,突显表面的动态响应。
内容描述:Figure 4显示了HEO粒子在空气中于650°C处理2小时后的表面分析。元素迁移显著,Y、Zr和Hf向表面移动。
分析结果:氧化环境促使元素从体相迁移到表面,导致所有六种元素出现在表面单层,与原始表面仅含Ti、La和Ce不同。Hf的重新分布表明表面发生化学无序化,形成原子岛,可能增强催化活性。
内容描述:Figure 5展示了不同处理后HEO粒子中钛的EELS线扫描分析,从表面到体相。
分析结果:在原始HEO中,表面钛价态为~3+,体相为~4+,表明表面富含氧空位。还原处理未进一步降低表面钛价态,但增加了还原层深度。氧化处理导致表面钛价态变化,证实了类LaTiO3-x岛的形成,这些位点可作为反应活性中心。
本研究通过原子尺度分析揭示了HEOs表面的动态响应,强调了氧空位在催化 and 能源存储中的关键作用。表面重构和适应性为设计高性能HEO材料提供了新见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