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owth of diamond in liquid metal at 1 atm pressure

常压液态金属中金刚石的生长

第一作者: Yan Gong

通讯作者: Da Luo, Won Kyung Seong, Rodney S. Ruoff

蔚山科学技术院 (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), 韩国

DOI: 10.1038/s41586-024-07339-7

PDF原文

期刊: Nature

发表年份: 2024


论文亮点


研究背景


研究方法

核心方法: 使用定制冷壁真空系统,在1 atm(760 torr)压力下进行实验。

  1. 反应体系: 以石墨坩埚为容器和加热源,内部装有液态镓(Ga)以及铁(Fe)、镍(Ni)锭和硅(Si)片。
  2. 生长过程:
    • 通过焦耳效应将石墨坩埚加热至目标温度(~1175°C 外壁温度,中心界面处约1025°C)。
    • Fe, Ni, Si 完全溶解于液态 Ga 中,形成液态金属合金。
    • 通入甲烷(CH₄)和氢气(H₂)的混合气体(CH₄:H₂ = 5:100 sccm)。
    • 甲烷在液态金属表面被催化活化,碳原子扩散并溶解于液态金属亚表面区域。
  3. 优化条件: 优化的合金原子百分比为 Ga(77.75%)/Ni(11.0%)/Fe(11.0%)/Si(0.25%),温度1175°C(外壁测温),气体环境为 CH₄/H₂ 混合气(760 torr)。
  4. 表征技术: 使用拉曼光谱(Raman)、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、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、X射线衍射(XRD)、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、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(TOF-SIMS)等多种手段对产物进行充分表征。

主要结论


图1:液态金属/石墨界面金刚石合成与表征

Figure 1: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iamond

图1 | 在与石墨界面的液态金属表面上合成金刚石。

内容与分析:

分析结果: 该系列图像直观地展示了金刚石在液态金属亚表面从成核、生长到最终形成连续薄膜的全过程。表征结果(XRD, AFM)确证了产物的sp³键合结构和多晶金刚石性质。


图2:¹³C标记生长金刚石的表征

Figure 2: Characterization of 13C-labelled as-grown diamond

图2 | ¹³C标记生长金刚石的表征。

内容与分析:

分析结果: 使用¹³CH₄进行同位素标记实验,清晰区分了碳源(甲烷 vs. 坩埚)。结果表明甲烷是生长高质量金刚石的更有效碳源。同时,成功在生长的金刚石中检测到了SiV⁻色心,这对于量子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


图3:FIB制备截面样品的TEM数据

Figure 3: TEM data of cross-sectional samples prepared by SEM-FIB

图3 | FIB制备截面样品的TEM数据。

内容与分析:

分析结果: 截面TEM分析直接证实了金刚石生长在液态金属的亚表面区域。该区域(M1)在快速凝固后保留了高浓度的溶解碳并呈非晶态,这为金刚石的成核提供了环境。体内金属(M2)则结晶良好。EELS和原子分辨率成像确证了生长产物是高质量的金刚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