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ley and Wrinkled Flash Graphene from Mixed Plastic Waste

从混合塑料废物中制备多孔和褶皱闪光石墨烯

第一作者: Kevin M. Wyss (Rice University)

通讯作者: James M. Tour* (Rice University)

DOI: 10.1021/acsnano.2c00379

PDF原文

期刊: ACS Nano

发表年份: 2022

论文亮点

研究背景

研究方法

本研究使用闪光焦耳加热(FJH)技术从混合塑料废物中合成多孔和褶皱闪光石墨烯(HWFG)。详细步骤如下:

该方法通过原位盐分解(Ca(OAc)₂分解产生丙酮和CO₂)实现物理和化学活化,产生和稳定孔结构,无需惰性气体或复杂设备。

主要结论

图1: FJH示意图和合成流程

Figure 1: FJH schematic and workflow

内容: 图1展示了FJH装置的示意图(a),包括电源和电容器;LC和HC方法的电流曲线(b和c);HWFG合成的工作流程(d);以及HWFG中2D和3D孔的示意图(e)。

分析结果: 该图说明了合成过程的关键步骤:LC放电用于碳化,HC放电用于石墨化。导电添加剂的加入降低了混合物电阻,确保了均匀加热。示意图显示了HWFG的多孔结构,表明成功形成了 hierarchical 孔洞。

图2: HWFG的表征分析

Figure 2: Characterization of HWFG

内容: 图2包括Raman光谱(a)、XPS survey spectra(b)、TGA曲线(c)、XRD图谱(d)、BET等温线(e)和孔 size 分布(f)。

分析结果: Raman光谱确认了HWFG的褶皱和 turbostratic 性质;XPS显示高碳纯度,无氧或钙残留;TGA表明HWFG热稳定性高;XRD显示 interlayer spacing 增加;BET证实高表面积和微孔贡献。这些结果共同验证了HWFG的高质量和多孔特征。

图3: HWFG的电子显微镜图像

Figure 3: Electron microscopy of HWFG

内容: 图3展示了SEM图像(a-c)显示3D大孔结构,以及TEM图像(d-f)显示2D中孔和微孔结构。

分析结果: SEM图像揭示了HWFG的 hierarchical 多孔排列和粗糙表面;TEM图像显示了石墨烯晶格条纹和 etched 孔洞(用圆圈标记),interlayer spacing 为0.356 nm,大于石墨的0.337 nm,表明 turbostratic 堆叠和缺陷增加。这证实了HWFG的多孔和褶皱形貌。

图4: HWFG形成机制示意图

Figure 4: Proposed mechanism for HWFG formation

内容: 图4提出了HWFG形成的机制 phases,包括盐分解和孔形成过程。

分析结果: 该机制理论化:LC放电过程中,Ca(OAc)₂分解产生气体(丙酮和CO₂),物理形成大孔;CO₂化学蚀刻碳框架,产生微孔和中孔;残留CaO作为 proppant 稳定孔结构 during HC放电。这解释了HWFG的高表面积和孔稳定性。

图5: HWFG的高分辨率Raman表征

Figure 5: High-resolution Raman characterization

内容: 图5包括不同塑料源HWFG的Raman光谱(a)、高D/G和2D/G比率的 unusual 光谱(b)、可变激发波长Raman(c)、以及100个光谱的热图比较(d-f)。

分析结果: Raman光谱显示高D/G比率(0.7-0.8)和高2D/G比率( up to 3.24),表明缺陷和长程有序共存;TS₁和TS₂峰确认 turbostratic 堆叠;热图显示HWFG的2D峰位置和fwhm范围更大,表明褶皱和缺陷增加。这些特征区分了HWFG与普通FG。

图6: HWFG的HER电化学活性

Figure 6: HER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

内容: 图6包括线性扫描伏安图(a)、Tafel斜率(b)、电容测定(c)和稳定性测试(d)。

分析结果: HWFG作为无金属HER电催化剂,表现出低过电位(613 mV vs. RHE)、高Tafel斜率(91 mV/decade)和 excellent 稳定性( overpotential 减少19 mV over 20小时)。高电化学表面积(43 cm²/cm²)归因于HWFG的高表面积和多孔结构,证实其在能源应用中的潜力。

图7: HWFG的电化学性能

Figure 7: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

内容: 图7展示了电压曲线(a)、起始和稳态过电位(b和c)、不同电流密度下的电压曲线(d)和1 mA/cm²下的电压曲线(e)。

分析结果: 在锂金属电池中,HWFG负极显示出低成核过电位(46 mV)和稳态过电位(112 mV), even at 高电流密度(3.2 mA/cm²),而Cu和FG则出现短路。HWFG的多孔结构促进了锂离子插层,降低了局部电流密度,避免了枝晶形成,证明了其作为高性能电池材料的 utility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