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ltrafast self-assembly Fe2O3 nanoparticles confined in carbon layers toward robust heterogeneous electro-Fenton reaction

限域碳层中的超快自组装Fe2O3纳米粒子用于稳健的非均相电芬顿反应

Shuang Pan a, Chang Liu b, Yanchao Li a, Can Wang a, *, Xiaoya Cui b, Ning Liu a, Cong Zhang a, Israel Hakizimana a, Xin Zhao a, Weidi Liu c, Yanan Chen b, *

a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,天津 300350,中国

b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,天津 300072,中国

c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,圣卢西亚,QLD 4072,澳大利亚

DOI: 10.1016/j.electacta.2022.141262 | Electrochimica Acta | 2022

PDF原文


论文亮点


研究背景


研究方法

  1. 阴极制备:
    • 将碳布(CC)裁剪并依次用丙酮、乙醇和超纯水清洗,后在氮气氛围下1073 K碳化2小时。
    • 将预处理后的CC浸泡在50 mM FeCl3•6H2O乙醇溶液中0.5小时,然后真空干燥。
    • 使用高温冲击(HTS)技术处理上述电极(FeCl3/CC)。将样品用石墨夹固定在真空丙烯酸盒中的隔热罩上,连接直流电源。通电后,样品中产生大量焦耳热,温度迅速升至1373 K以上(~1100 K/s)。断电后,样品在5秒内冷却至室温(~200 K/s)。在此过程中,FeCl3被转化为均匀分散在CC上的Fe2O3@C纳米颗粒。
  2. 材料表征: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、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、高分辨TEM(HRTEM)、TEM mapping、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(EDX) mapping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对制备的阴极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。
  3. 电化学测试: 使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在三电极体系中进行线性扫描伏安法(LSV)、循环伏安法(CV)、计时电流法(CA)和电化学阻抗谱(EIS)测试。
  4. 电解实验: 在双室电解池(用Nafion 117质子交换膜分隔)中进行非均相EF测试。以制备的Fe2O3@C/CC为阴极,DSA为阳极,降解目标污染物甲基异噻唑啉酮(MIT)。研究电流、曝气速率、初始MIT浓度等操作条件对降解性能的影响。
  5. 分析检测: MIT浓度用紫外光谱(273 nm)测定。H2O2浓度用钛酸钾分光光度法(400 nm)测定。HO•浓度通过对探针分子pCBA的降解(使用HPLC分析)来间接测定。MIT降解中间产物使用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(LC-MS)进行鉴定。
  6. 理论计算: 使用基于Python的PySCF软件包,在密度泛函理论(DFT)水平上计算MIT降解过程中不同路径的能量变化,以确定最可能的降解途径。

主要结论


材料合成示意图与形貌表征

图1: Fe₂O₃@C/CC合成路线示意图

图1: Fe₂O₃@C/CC合成路线示意图。将负载FeCl₃的碳布进行高温冲击处理,快速生成被碳层包裹的Fe₂O₃纳米颗粒。

图2: 形貌表征

图2: (a) CC阴极的SEM图像。(b)-(c) HTS制备的Fe₂O₃@C/CC阴极的SEM图像,显示纳米颗粒均匀分布。(d) Fe₂O₃@C NPs的TEM图像。(e) Fe₂O₃@C NPs的HRTEM图像,显示晶格条纹。(f) Fe₂O₃@C NPs的粒径分布。(g) HTS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。(h) HTS过程中阴极的数字照片。(i)-(j) Fe₂O₃@C/CC阴极中元素的EDX mapping。

分析结果: HTS过程成功在碳布上合成了均匀分布的Fe₂O₃纳米颗粒,平均尺寸约为62 nm,并被约23 nm厚的碳层包裹,形成了核壳结构(Fe₂O₃@C)。HRTEM显示清晰的晶格条纹(0.37 nm),对应于Fe₂O₃的(012)晶面。EDX mapping证实Fe和O元素均匀分布,且Cl元素在HTS过程中已挥发。温度监测显示超快的升温和冷却速率(~10³ K/s)。


结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

图3: XPS谱图

图3: Fe₂O₃@C/CC的XPS谱图:(a) 全谱扫描,(b) C 1s,(c) O 1s, (d) Fe 2p。

分析结果: XPS全谱证实了C、Fe、O元素的存在。C 1s谱可分解为sp²碳(284.5 eV)、C-O(285.4 eV)和C=O(287.1 eV)物种。O 1s谱包含晶格氧O²⁻(530.3 eV)、氧缺陷(531.8 eV)和表面吸附水(533.3 eV)。Fe 2p谱显示Fe³⁺的特征峰(711.0 eV和724.7 eV)及其卫星峰,证实了Fe₂O₃的形成。这些结果与EDX和TEM结果一致,表明成功制备了Fe₂O₃@C/CC阴极。

图4: 电化学性能

图4: (a) LSV曲线,(b) CV曲线,(c) Nyquist图,(d) CA曲线(红色为Fe₂O₃@C/CC,黑色为纯CC)。

分析结果: LSV曲线表明Fe₂O₃@C/CC阴极的电流响应比纯CC更强,表明其ORR活性更高。CV曲线显示Fe₂O₃@C/CC的还原峰电流和面积增大,表明铁催化剂的引入提高了电极的电化学活性。EIS Nyquist图中,Fe₂O₃@C/CC的半圆直径更小,表明其电荷转移电阻更小,电荷转移能力更强。CA测试表明两种阴极在1000秒内电流稳定,具有优异的电催化稳定性。综上,HTS技术合成的Fe₂O₃@C/CC阴极的电化学性能和催化活性优于纯CC。


HTS技术优势与降解性能

图5: HTS技术优势

图5: (a) 使用HTS技术合成Fe₂O₃@C/CC阴极的示意图。(b) 不同电催化阴极合成方法的比较。

分析结果: HTS技术具有超快加热/冷却速率(10³ K/s)、处理时间极短(秒级)、可制备超细且分布均匀的纳米催化剂、能耗低、环境友好、对前驱体和基底材料适用性广等优势,是一种高效、低成本、环境友好的电催化阴极制备技术。

图6: MIT降解性能

图6: 不同操作因素对MIT电化学降解的影响及相应反应动力学:(a) 阴极类型,(b) 电流,(c) 曝气速率,(d) 初始MIT浓度。

分析结果: Fe₂O₃@C/CC阴极对MIT的降解效率(90.60%)远高于纯CC。降解效率随电流增大先升后降(最佳20 mA),原因是过高电流会导致析氢副反应和4电子氧还原。曝气速率在0.25-1.0 L/min范围内效率较高,过度曝气会干扰传质。初始MIT浓度在50-100 mg/L时效率较高,浓度过低(20 mg/L)接触不充分,过高(150 mg/L)中间产物会竞争HO•。Fe₂O₃@C/CC阴极表现出优异的MIT去除性能、低能耗和高电流效率。


反应机理探究

图7: EF系统反应机理

图7: EF系统中的反应机理。(a) 不同条件下MIT的电化学降解。(b) 不同条件下H₂O₂浓度的积累。(c) 加入HO•淬灭剂后MIT的电化学降解。(d) 非均相EF反应过程示意图。

分析结果: 无曝气或无电流时,MIT降解受限,表明O₂和电流对EF反应至关重要。H₂O₂积累实验表明,在Fe₂O₃@C/CC系统中,电生成的H₂O₂被原位分解为HO•。加入HO•淬灭剂(t-buOH)后,MIT降解效率急剧下降,证明HO•是主要活性物种。pCBA降解实验进一步证实Fe₂O₃@C/CC阴极的HO•生成速率远高于CC阴极。非均相EF反应过程包括:O₂在阴极还原为H₂O₂,Fe³⁺/Fe²⁺循环,H₂O₂被Fe²⁶催化生成HO•,HO•非选择性氧化降解MIT。


MIT降解路径与理论计算

图8: MIT降解路径与能量变化

图8: (a) MIT的 proposed 降解途径。(b) 不同降解路径的能量变化。

分析结果: 通过LC-MS检测到多种降解中间体,提出了三条可能的MIT降解路径(Pathway 1-3)。Pathway 1(蓝线):-S-N-键断裂,杂环开环,随后氧化为醇、醛、羧酸,并逐步脱羧、脱硫。Pathway 2(黄线):开环后先脱硫再氧化。Pathway 3(绿线):C=C键与HO•发生加成反应,随后降解。理论计算表明,Pathway 1(攻击-S-N-键)的吉布斯自由能变更为负值,是能量上最有利的自发反应路径。因此,MIT在非均相EF系统中的主导降解路径是杂环在-S-N-键处开环,并进一步矿化为小分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