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作者: Min Hong, Qi Dong, Hua Xie
通讯作者: Liangbing Hu (马里兰大学)
所属机构: 马里兰大学,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
DOI: 10.1016/j.mattod.2020.10.002
期刊: Materials Today | 年份: 2020
本研究采用焦耳加热的高温快速烧结方法:
图1:传统烧结方法与高温快速烧结方法的示意图对比
分析结果:传统烧结方法(a)需要长时间处理,导致晶粒尺寸分布宽、存在大量空隙和间隙。高温快速烧结方法(b)将合成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数秒,获得均匀的晶粒尺寸分布和致密的微观结构。图(c)展示了两种方法烧结前后晶粒尺寸分布的示意图对比。
图2:高温快速烧结过程的温度曲线和LLZTO膜的表征结果
分析结果:(a)高温快速烧结方法的温度曲线,插图为烧结前后LLZTO颗粒在碳毡加热器中的位置。(b)高温快速烧结前后LLZTO膜的数字图像对比,直径减少约12.5%。(c)XRD分析显示烧结膜与标准衍射图案匹配良好。(d,e)烧结前后LLZTO膜的表面微观结构SEM图像。(f)基于SEM图像的晶粒尺寸和分布统计分析,显示烧结前后晶粒尺寸几乎不变。
图3:高温快速烧结过程中LLZTO膜微观结构的演变
分析结果:(a)高温快速烧结方法的温度曲线。(b)烧结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表面微观结构SEM图像,显示晶粒逐渐融合和致密化过程。(c)烧结过程中各时间点的晶粒尺寸和分布统计分析。(d)烧结过程中相对密度和平均晶粒尺寸的变化。(e)文献中方法与本方法在烧结膜与煅烧粉末晶粒尺寸比方面的对比,显示本方法能更好地控制晶粒生长。
图4:LLZTO膜的表面均匀性和电化学性能
分析结果:(a)LLZTO膜表面微观结构的SEM图像,显示无明显的空隙或间隙。(b)膜表面三个代表性区域的SEM图像,显示几乎相同的形态和晶粒尺寸分布。(c)使用Li|LLZTO膜|Li对称电池的恒电流循环测试,显示在0.2 mA/cm²下稳定运行超过300小时。(d)离子电导率测量结果显示为6.4×10⁻⁴ S/cm(298K)。(e)Li⁺传导的活化能仅为0.33eV。(f)倍率性能测试显示从0.1到0.65 mA/cm²的电流密度下均表现稳定。
图5:LLTO膜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
分析结果:(a)高温快速烧结前后LLTO膜的数字图像对比,直径减少约17%。(b)烧结后LLTO膜的断裂截面SEM图像,显示致密均匀的结构。(c)使用Li|PEO|LLTO膜|PEO|Li对称电池在298K下测量的离子电导率为1.4×10⁻³ S/cm,红线表示根据等效电路拟合的曲线。(d)使用Li|PEO|LLTO膜|PEO|Li对称电池在0.1 mA/cm²下的恒电流循环测试,显示良好的循环性能。这些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多种固态锂离子导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