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iloring the Local Environment of Platinum in Single-Atom Pt1/CeO2 Catalysts for Robust Low-Temperature CO Oxidation

单原子催化:调控Pt1/CeO2催化剂的局部环境以实现稳健的低温CO氧化

Dong Jiang, Yonggang Yao, Tangyuan Li, Gang Wan, Xavier Isidro Pereira-Hernández, Yubing Lu, Jinshu Tian, Konstantin Khivantsev, Mark H. Engelhard, Chengjun Sun, Carlos E. García-Vargas, Adam S. Hoffman, Simon R. Bare, Abhaya K. Datye*, Liangbing Hu*, and Yong Wang*

DOI: 10.1002/anie.202108585 |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| 2021

PDF原文


论文亮点


研究背景


研究方法

本研究采用两种高温合成方法制备了1 wt% Pt负载的Pt1/CeO2催化剂:

  1. 原子捕获法(AT): 将四氨硝酸铂(TAPN)前驱体通过初湿浸渍法(IWI)负载到CeO2上,随后在空气中800°C下长时间热处理。此方法使Pt原子被捕获在CeO2最稳定的位点(如单原子台阶边缘),形成对称的平面四方Pt1O4配位结构。
  2. 热冲击法(TS): 使用相同的TAPN/CeO2前驱体,在惰性气氛中进行超高温热冲击处理(>1200°C)。该过程由短暂的“开启”状态(约500 ms)和较长(约6倍)的“关闭”状态组成周期性加热。超高温闪烧通过重构CeO2表面驱动Pt分散并形成强Pt-O-Ce键,而快速冷却(约104 K s-1)则防止Pt和CeO2的烧结。惰性气氛限制了PtO2的气相传输,使Pt原子稳定在不同于AT方法的最稳定位点上,最终形成具有不对称Pt1O4配位结构的Pt2+单原子。

采用多种表征技术对催化剂进行系统分析:


主要结论


图表分析:催化剂合成与结构表征

图1a展示了AT和TS两种合成路线的示意图及其导致的Pt单原子局部配位环境差异。

Figure 1a: Synthesis schematic and Pt coordination

分析结果: AT法产生高度对称的(近乎完美的)平面四方Pt1O4配位,而TS法由于超高温引起的CeO2表面重构和受限的PtO2气相传输,形成了不对称的(扭曲的平面四方)Pt1O4配位。

图1b和1c的AC-STEM图像证实了两种催化剂中Pt均以原子形式分散。

Figure 1b,c: AC-STEM images

分析结果: 在AT和TS催化剂中均只观察到孤立的Pt原子,没有发现Pt团簇或纳米颗粒,证明了两种方法均成功实现了Pt的单原子分散。

图1d和1e的XAS谱图提供了Pt电子结构和局部配位的信息。

分析结果(XANES,图1d): TS催化剂的白线强度略低于AT催化剂,表明其Pt价态稍低或配位对称性降低。TS谱图在吸收边附近出现了一个上升边特征(导数曲线中的凸起),这通常与Pt位点局部配位对称性的降低有关,证实了不对称Pt1O4配位的存在。

分析结果(EXAFS,图1e和表1): AT催化剂的EXAFS数据可以用四个等效的Pt-O键(~1.995 Å)完美拟合,符合对称的Pt1O4配位。TS催化剂的EXAFS数据则需用三个较短的Pt-OS键(~1.979 Å)和一个较长的Pt-OL键(~2.051 Å)来拟合,证实了不对称Pt1O4配位结构的形成。OL可能来源于表面羟基或化学吸附的氧物种。


图表分析:催化性能与反应机理

图2a比较了AT、TS催化剂和空白CeO2的CO氧化起燃曲线。

Figure 2a: CO light-off curves

分析结果: AT催化剂在200°C以下几乎没有活性,其活性在240°C以上才优于空白CeO2。相比之下,TS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低温活性,其T50(~150°C)比AT催化剂(~287°C)低了约137°C,并且经过多次循环测试后活性保持稳定。

图2b展示了催化剂在经过还原和氧化处理后的T10, T50, T90变化。

分析结果: AT催化剂经还原处理后(形成Pt NPs),T10, T50, T90显著降低(活性提高),但随后在500°C氧化处理后,这些温度值几乎回到原始水平(活性急剧下降)。TS催化剂在500°C氧化处理后,T10, T50, T90仅略有升高(2-10°C),表现出卓越的抗氧化失活稳定性。

图3展示了原位DRIFTS实验结果,用于探测反应条件下Pt物种的演变。

Figure 3: In situ DRIFTS results

分析结果(Phase-I, 图3b,c):

分析结果(Phase-II, 图3d,e): 在120°C切换为O2/He吹扫后,AT催化剂上的CO-Pt2+峰仅轻微减弱(图3d),与其低温活性差相符。TS催化剂上的CO-Pt2+峰缓慢减弱,而CO-Pt1δ+肩峰(2075, 2052 cm-1)则在2分钟内迅速消失(图3e),表明部分还原的Pt1δ+物种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,是低温CO氧化的活性中心。

图4总结了TS催化剂中Pt单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的动态演变示意图。

Figure 4: Dynamic evolution of Pt sites in TS catalyst

分析结果: TS合成创造了不对称的Pt1O4配位起点。在CO氧化反应条件下,Pt2+动态演变为部分还原的Pt1δ+物种(Pt1O4-x配位),这些物种极大地促进了低温CO氧化。重要的是,这个过程是可逆的,避免了形成易失活的金属Pt NPs,从而实现了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