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 Hong∥, Qi Dong∥, Hua Xie∥, Bryson Callie Clifford, Ji Qian, Xizheng Wang, Jian Luo, and Liangbing Hu*
DOI: 10.1021/acsenergylett.1c01554 | ACS Energy Letters | 2021
该图直观比较了我们的超快烧结方法与传统炉烧结方法的差异。超快烧结在1600K高温下仅需20秒,限制了挥发性填料和烧结助剂的损失,形成了致密的微观结构。黄色代表SSEs,颗粒间的粉色代表填料。烧结后,填料填充了空隙和间隙,并包裹颗粒以改善锂离子扩散。相比之下,传统炉烧结导致挥发性物质大量损失,形成大的间隙、空隙和针孔(用烧结后颗粒间的白色表示)。锂离子更容易在间隙、空隙和针孔中与电子结合,最终导致电池失效。
扫描电镜图像显示,通过超快烧结方法制备的Li₃N/LLZTO复合SSE膜在整个横截面上呈现出高度均匀和致密的微观结构。烧结后,膜沿轴向和径向分别收缩了19.8%和22.5%,相对密度达到95%,略高于相同条件下烧结的纯LLZTO膜(93%)。放大视图显示大多数颗粒形成了颈连接,只有少量类似空隙和针孔的点。
通过能量色散光谱(EDS)对选定点的N、O、Ta、Zr和La元素分布进行 mapping分析。有趣的是,N元素图显示Li₃N填料主要分布在空隙、间隙和针孔中。虽然O元素图与属于LLZTO组分的Ta、Zr和La元素图重叠,但它们不与N元素图重叠而是互补,表明几乎没有交叉扩散。这些 mapping结果表明,Li₃N填料分布在空隙、间隙和针孔中,并包裹了LLZTO颗粒的表面。
电化学阻抗谱(EIS)显示,加入Li₃N填料后,面电阻从63降低到35Ω·cm²,离子电导率从6.4×10⁻⁴提高到1.09×10⁻³ S cm⁻¹(298K)。Li₃N/LLZTO的锂离子传导活化能(Ea)经测量为0.28eV,比纯LLZTO低0.05eV。电子电导率测量显示,LLZTO和Li₃N/LLZTO在298K下的电子电导率分别为3.5×10⁻⁸和2×10⁻⁹ S cm⁻¹,加入Li₃N填料后电子电导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以上。临界电流密度(CCD)测试表明,Li|Li₃N/LLZTO|Li对称电池的CCD值为2.3 mA cm⁻²,显著高于Li|LLZTO|Li电池的1.3 mA cm⁻²。
在0.2 mA cm⁻²的电流密度和0.1 mAh cm⁻²的面容量下,Li|Li₃N/LLZTO|Li电池稳定运行了500小时,过电位仅为约8mV,表明锂电镀和剥离过程容易进行。相比之下,Li|LLZTO|Li对称电池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过电位,并在约100小时的循环操作后短路。在0.5 mA cm⁻²的较大电流密度和0.25 mAh cm⁻²的面容量下测试时,Li|Li₃N/LLZTO|Li电池在循环稳定性和过电位方面仍然优于LLZTO膜,稳定循环性能可达150小时,而Li|LLZTO|Li电池仅为55小时。